close

莫里斯.jpg 


簡介

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Ravel,1875-1937),著名的法國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傑出代表之一。七歲開始學鋼琴,十四歲入巴黎音樂院。早期印象派音樂熱衷於明暗對比、光明與陰影中神秘的遊戲,而自我陶醉在冗長的印象中;而拉威爾作為印象派音樂家則大大發展了印象派音樂的表現力,他喜愛噴射出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的人造煙火,喜愛富於詩意的洪亮的聲響。他既是樂曲形式的大師,又賦予音樂豐富的色彩,另外他嚴守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戒律,而以獨創的手法運用這些傳統戒律來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和作品形式。對於音樂的描述性,他主張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關注事物的本質和濃郁的色彩,並認為真正的詩不能是長篇大論,而是在於真正的感情。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劇《達芙妮與克羅埃》,芭蕾舞劇《鵝媽媽》,小提琴曲《茨岡》和管弦樂曲《波萊羅舞曲》。另外,他將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獨奏曲《圖畫展覽會》改編為同名管弦樂組曲,使得此曲廣為流傳。


個人生平

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在1875年3月7日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Ciboure)一個工程師家庭,母親是巴斯克族血統,拉威爾生下後不久全家便遷居巴黎。拉威爾從小接觸音樂:七歲開始學鋼琴,十四歲進巴黎音樂學院系統學習(1889年)。

像德彪西一樣,拉威爾青年時代在學院環境中已有追求標新立異的創作構思和不同一般的嶄新音響的傾向,他的精神氣質的發展受象徵派詩人如馬拉美等的影響很大。但是即使如此,對現代主義的傾心並沒有使拉威爾走上絕路,相反地,人們認為拉威爾卻善於在“死胡同的盡頭找到通向美麗的新田野的敞開著的大門”。換句話說,在使法國音樂從瓦格納的"霸道"中解放出來的鬥爭中,是德彪西最先發難,而拉威爾則是他的年幼的同道。 拉威爾的早期創作受過德彪西革新思想的強烈影響,他的作品較多地體現了印象派和世紀末的思想。但是在他成熟時期、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他的創作卻更加嚴謹樸素,由於夏布裡埃和薩蒂的有力影響和對法國古鋼琴音樂、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配器以及李斯特的鋼琴寫作的熱衷,拉威爾轉而追求更明確的音樂語言。於是他決然放棄印象派的那些理想,回到更古老、更純粹的法國音樂傳統,同民族民間音樂、特別是同西班牙民間音樂保持更為密切的聯繫,形成了所謂"法國新古典樂派",並用一些富有獨創性的和絃語彙、管弦樂音色、主題和形象、以及大膽引進的爵士音樂因素等,豐富了當時法國的音樂。

拉威爾追求表現樂思的自由,但他同時幾乎總是留在古典形式和嚴格的藝術規則的框框之內,同古典傳統始終保持牢固的聯繫。拉威爾的樂隊中常可看到作為整個作品的曲式結構的重要支柱的寬廣旋律,他的樂隊色彩也要確定得多,而且也更輝煌、華麗。

拉威爾的音樂的節奏多半不脫離節拍的約束,用斯特拉文斯基的話說,他像"瑞士的鐘錶匠"一樣精確。此外,拉威爾的作品也更有調性基礎,雖則他有時在其精緻而大膽的移調中,也像德彪西那樣近於無調可尋。但是,也有人認為,儘管拉威爾的一些手法表面上酷似德彪西,他的創作傾向卻更接近斯特拉文斯基、米約和薩蒂,他的後期作品是同德彪西背道而馳的。

拉威爾的創作並非立刻就能得到公眾的承認。1901-1903年間,他參加三次羅馬大獎比賽,一次次出人意外地落選了;由於評選委員會的宗派主義作怪,他在1905年第四次提出參加比賽的申請竟然遭到拒絕。為此,當時巴黎的藝術界和出版界都表示極大的憤慨,一些作曲家、作家、畫家以及普通的音樂愛好者出來聲援,終於迫使音樂學院進行改組,由平素最能賞識和支持拉威爾的福萊出任院長。這時拉威爾在音樂界實際上已成為勝利者,聲名就此與日俱增。

其實,在1905年,拉威爾已有不少廣泛聞名的作品問世,其中有鋼琴曲《為已故小公主而寫的帕凡舞曲》(1899年)、《F大調絃樂四重奏》(1902-1903年)、鋼琴《小奏鳴曲》(1903-1905年)和鋼琴套曲《鏡子》(1905年)等。他在1901年寫出的鋼琴曲《水的嬉戲》(或譯《噴泉》),無疑是運用印象派鋼琴新技術以描寫"水"的第一首傑作,在現代鋼琴音樂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它卻比德彪西著名的《版畫集》中的《雨中花園》早兩年出現,比他的《水中倒影》還早四年寫出。此後,直到1914年,拉威爾的著名作品還有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1907年)、鋼琴二重奏《鵝媽媽》(1908年)、《華貴多情的圓舞曲》和舞劇《達夫尼斯與克洛哀》(1911年)等。在這一段時期中,拉威爾基本上順著他的早期風格而發展,他設計出的一些和絃語彙在個別作品中顯得相當複雜。

他在1915年寫出的《鋼琴三重奏》和在戰爭期間構思而在退伍後完成的鋼琴組曲《悼念庫泊蘭》,一般認為都是作者最富於深情的傑作。戰後他的創作,主要有舞蹈詩《圓舞曲》(1920年)、音樂會狂想曲《茨岡》(1924年),精微細緻且富有異國情調的《馬達加斯加歌曲集》(1926年)和一首被譽為當代最珍貴的藝術紀念碑的管弦樂曲《波萊羅舞曲》(1928年)等,他為莫索爾斯基的鋼琴套曲《圖畫展覽會》所作的配器(1922年)也是舉世聞名的。他最後的作品是在1931年寫成的兩首鋼琴協奏曲。

拉威爾是一位著名的教師,在他為數不多的私人學生中,有羅朗-曼紐爾(A.Roland-Manuel,1891-1966)、英國著名作曲家沃安威廉斯(R.VaughanWilliams,1872-1958)等。三十年代初,拉威爾就為嚴重的腦腫瘤所苦,幾乎無法創作,只是在1934年最後為影片《唐吉訶德》寫過三首歌曲,到1937年間經過手術治療無效,終於在12月28日在巴黎辭世。


職業生涯

1875年3月7日,傑出的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出生在比利牛斯山谷靠邊境的一個小城西布恩。父親是個有瑞士血統的法國工程師,曾應聘去西班牙搞鐵路建設,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元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姑娘馬麗德勞特,與她結成夫婦。小拉威爾出生才幾個月,全家遷往巴黎。三年後,添了弟弟愛德華。父親愛好音樂,想培養兩個兒子成音樂家,結果只有莫里斯走上了這條道路。

他七歲開始學鋼琴,進步很快,十四歲考人巴黎音樂學院鋼琴預科,兩年後升入貝裡奧老師的鋼琴班並同佩薩爾學習和聲。在班上結識了與他同歲的西班牙學生瑞卡多維涅,他深深羡慕維涅卓越的鋼琴演奏技巧,曾狂熱地苦練以求趕上,但由於常常被懶散的情緒支配,這種興之所至的熱情未能得到預期的效果。自此維涅成了他的終身好友,總是熱情地演奏他的新作。這時,拉威爾對作曲十分熱心,最早寫達的兩首鋼琴曲《古風小步舞曲》、《百聞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巴涅拉》(1895),已經顯示出他的個性。1897年,他又向蓋達爾日學對位,問福萊學作曲。

剛進音樂學院不久,拉威爾就受到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喜愛波特賴爾.馬拉美的詩歌和愛倫坡的作品。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演出的裡姆斯基科薩柯夫絢麗的管弦樂作品和爪哇加美朗樂隊演奏的東方音樂,深深吸引了這位十四、五歲的音樂院學生。後來,他又接觸到法國作曲家夏勃裡埃爾色彩性的和聲以及艾立克薩蒂的新奇怪誕的音樂思想和音樂創作。在他自己的習作中,也開始探索一些新的音樂語言和表現方法,使他在保守的音樂學院中“名聲不佳”。佩薩爾是位良師,他總是鼓勵學生的創造性,福萊也充分認識到拉威爾不同凡響的創作才能,即使是這兩位開明的教師,都感到他的音樂思想太放肆,他所運用的和聲手法也過於新奇。

拉威爾總是孜孜不倦地為參加音樂學院每年舉行的比賽而努力。1901年,他決定參加羅馬獎的競賽。羅馬獎是法國政府為獎勵繪畫.雕塑、版畫、建築與音樂等藝術領域的優秀人才而設。通過考試,獲羅馬大獎者可到設在羅馬的梅迪奇莊園去進修三年。自1803年設音樂獎以來,柏遼茲、古話、比才德彪西等音樂家都曾享受這一待遇。但在這一年的此賽中,拉威爾僅獲第二名。老師福萊深信他是可以拿到大獎的,勸他第二年再作嘗試。出人意外的是,第二年他又失敗了。1903年再次落選,福萊大為震驚,與其他幾個對拉威爾的才能深信不疑的著名音樂家共同提出抗議也沒有用。到了1905年,拉威爾已快超過羅馬獎競賽者的年齡限制,決定再作一次嘗試。此時,他已發表過《古風小步舞曲》、《為悼念一位夭折的公主而寫的帕凡舞曲》、《水的嬉戲》等作品。在考羅馬獎的那幾年,他又創作了《F大調絃樂四重奏》和《小奏鳴曲》,已是個名揚全國甚至歐洲大陸的青年作曲家。然而他卻又一次名落孫山,在預選中就被淘汰。為此,全法國進步的音樂家紛紛表示反對,報紙和知識界也為他鳴不乎。羅曼羅蘭撰文說,"我不是拉威爾的朋友,甚至可以說,我個人對拉威爾的難以捉摸、過於精雕細琢的藝術並不好感。但是正義驅使我說,拉威爾不僅僅是一個有發展前途的學生,他已經是我國音樂學派不可多得的最傑出的青年大師之一。……拉威爾不是作為學生,而是作為一個身分已經證實的作曲家來參加比賽的。我佩服那些敢於裁判他的作曲家,他們又將由誰來裁判呢?”這一事件釀成一場社會風波,迫使音樂學院院長泰奧爾杜布瓦辭職,由福萊接替他的職務。

二十世紀初,巴黎的藝術生活十分活躍,蒙馬台區和拉下區住著許多不滿現實的青年藝術家。拉威爾亦與一批藝術上反對保守勢力、追求標新立異的藝術家結為朋友,他們自稱“搗亂分子協會”,成員有作曲家弗洛朗施密特、莫里斯德拉日、安德列卡普萊、卡爾伏科瑞西

以及西班牙作曲家德法亞、鋼琴家瑞卡多維涅,稍後還有斯特拉文斯基以及一些畫家、作家、評論家。他們常常在畫家索爾德的畫室裡就藝術、音樂、文學和政治進行長時間的、認真的討論,徹夜地彈琴、喧鬧,使周圍的鄰居不得安寧,不久就搬到僻靜的德拉日家中聚會。拉威爾的鋼琴組曲《鏡》就是題獻給這個協會的會員的。1908年他的《西班牙狂想曲》在音樂會上首演,“搗亂分子”們全部出動為之助威,生怕這部作品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實際上,拉威爾的見解遠不如這個協會其他成員來得激烈,他總是溫文爾雅,被人稱為“道道地地的波特賴爾式的公子哥兒。”

德彪西的歌劇《佩列阿斯與梅雨桑德》於1902年在巴黎上演,它使拉威爾深受感動,這時,兩位作曲家才初次會面。1903年拉威爾寫了三首管弦樂伴奏的歌曲,可看到德彪西對他的影響。有的評論家認為他是德彪西忠實的後繼者,的確,他們接受了相近的文藝思潮的影響,同樣追求色彩性的音樂效果,但從拉威爾以後的發展來看,兩人在美學觀上是不一致的。拉威爾甚至對有人說他的《水的婚戲》是受德彪西的影響表示抗議。 1905年以後是他主要的創作時期,產生了《鵝媽媽》組曲、《夜之幽靈》、一些歌曲及喜歌劇《西班牙時光》等。1909年,俄羅斯芭蕾舞團風靡巴黎,給拉威爾極深的印象。他馬上拿了作品去找經理狄亞吉列夫並接下了一個任務:根據希臘神話《達夫尼與克洛埃》寫一部芭蕾舞劇。為了寫出這份精巧的總譜,他花了驚人的心血,單是最後一場酒神宴就寫了一年。下一部作品《高雅而傷感的圓舞曲》首演並不出色,後在舞蹈家特魯哈諾娃的請求下,將它編成一部情節類似《茶花女》的芭蕾舞劇《阿德萊德或花的語言》則轟動一時。這一成功促使他把《鵝媽媽》組曲配器,用睡美人的故事為題材,也編成了芭蕾舞劇。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波及到這位音樂家,他入伍當兵,在軍中任貨車駕駛員。戰爭對他是一場可怕的經歷,他逐漸對帝國主義的嗜殺深惡痛絕,感到德、法兩國人民捲入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因而不顧輿論的指責,拒絕簽名支持一個旨在阻止法國演出德國音樂的組織。1917年他的母親去世,更使他陷入了嚴重的沮喪之中,健康急劇惡化,於這年夏天退役。

1932年他遭到一場車禍,頭部受傷。不久,出現了偏癱的徵兆。曾嘗試休假治療,前往西班牙、靡洛哥旅行,仍無顯著好轉,自此喪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12月19日做腦手術無效,于28日淩晨在醫院去世。享年六十二歲。


藝術評價

拉威爾的生活與創作處於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他對藝術持有自己的見解。他說:“嚴格地說,我不是一個‘現代作曲家’,因為我的音樂遠不是一場‘

革命’,而只是一種‘進化’。雖然我對音樂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虛懷若谷、樂於接受的(我的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中就有一個勃魯斯樂章),但我從未企圖摒棄已為人們公認的和聲作曲規則。相反,我經常廣泛地從一些大師身上吸取靈感(我從未中止過對莫札特的研究),我的音樂大部分建立在過去時代的傳統上,並且是它的一個自然的結果。我可不是一個擅長於寫那種過激的和聲與亂七八糟的對位的‘現代作曲家’,因為我從來不是任何一種作曲風格的奴隸。我也從未與任何特定的樂派結盟。”

他重視旋律的作用,曾對他的學生——著名的英國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說過:“在一切有生命的音樂中,都有一個含蓄的旋律輪廓”。他運用的調式及和聲都新穎別致,常用自然調式、五聲音階及不解決的七和絃、九和絃等,但總是以傳統和聲為基礎,從不在無調性的領域裡走得太遠。他所運用的節奏則有不少受舞曲的制約。他偏愛舞曲體裁,如法國的小步舞、帕凡、裡戈頓,西班牙的馬拉加尼亞、哈巴涅拉、波萊洛等,拉威爾將這些舞曲處理得典雅情致、明晰優美,具有法國音樂的特點。拉威爾是位公認的管弦樂大師,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管弦樂配器的方法,充分發揮每個樂器的表現性能,形成異常精美與華麗多彩的效果。他的作品結構明確,織體清晰,總的風格傾向於古典音樂的純淨優美和富於幽默感。而拉威爾最重要的創作特徵是對技術的盡善盡美的追求,儘管他技術高超,但對待每一部作品仍然是反復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極端完美決不甘休。他曾對他的傳記作者馬紐埃爾說:“我的目標是技術完美,因為我確知這一目標永遠無法達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斷向它靠近。”因拉威爾這一癖好,斯特拉文斯基曾戲謔地地稱他是位“精巧的瑞士鐘錶匠”。

拉威爾還是個優秀的教師,但僅教幾個他感興趣的私人學生。在他自己學習時期,經常以馬斯奈(法國作曲家,1842——1912)的話“為了掌握自己的技術,必須研究別人的技術”作為格言;當他教授學生時,常常給青年作曲家的一個勸告是:“找個藍本來臨摹。如果你沒有什麼要說的話,最好還是臨摹。等到有話要說時,你自然不會照抄的,那時,你的個性會最明顯地呈現出來。”他也寫過少量的但很有特點的文章,對同時代作曲家的作品總是充分肯定;對有才華的青年人更是積極支持。

總的來說,拉威爾的生活圈子狹小,藝術天地有很大的局限。綜觀其作品,題材比較狹窄,作品的內容很少直接源自當時的社會生活,而多是對景物的描繪和表現童話、傳說故事等,音樂中缺乏對生活的熾熱的感情。這反映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的狀況下,一部分知識份子企圖脫離社會現實的心理狀態。在早期,拉威爾的音樂受到印象主義思潮的影響;但從後來的發展來看,他逐漸擺脫了印象主義的美學思想的約束,寫出了一些形象清晰、生動,色調明朗,在藝術上有許多創造並給後人以啟迪和影響的作品。他的音樂,是以法國的音樂文化為基礎的,而在充分發揮管弦樂的色彩特點上,他有著許多的創新。因此,拉威爾在法國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個人軼事

“這不是我的速度”

響徹全球的《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作品中的精品。1929年11月14日,《波萊羅舞曲》在紐約首演,由世界著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親自指揮。拉威爾親臨劇場。托斯卡尼尼用了在作曲家看來太快的速度,演出很受歡迎。聽眾和演奏員都極為欣賞這部作品。

陡然,聽眾欣喜地發現了作者,於是大家更為激動地鼓起掌來。拉威爾卻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裡,眾目睽睽之下,也不站起身來應酬和鞠躬,似乎這一切與他毫無關係。音樂會結束後,容光煥發的托斯卡尼尼高興地朝拉威爾走來。而拉威爾矜持地迎上去,絲毫不考慮指揮家的情緒,唐突地沖出一句:“這不是我的速度。”猶如一瓢冷水澆在一個很有自信心的指揮家的頭上。托斯卡尼尼也不示弱地回敬他:“如果我用了你的速度,女波萊羅就不會給人什麼印象了”。沒想到拉威爾居然刻薄地說:“那你就別演奏它”。這場爭吵,導致拉威爾和托斯卡尼尼的不和。《波萊羅舞曲》也有好幾年沒有出現在托斯卡尼尼的指揮棒下。

許多年過去了,托斯卡尼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一次“極樂世界劇院”舉行音樂會時,他將《波萊羅舞曲》列入他指揮的音樂會曲目。坐在包廂深處的拉威爾,這一次非常滿意他的演奏。


(資料來自 百度百科)

                                                                                                                                                                                                    周靖雯 編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現代音樂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砂糖* 的頭像
    砂糖*

    現代與古典樂之文化隨想

    砂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